第11章 开互市,解海禁,兴贸易!(2 / 2)
老朱父子已经不敢多说了,在苏辰面前,他们只感觉自己多说多错。
只感叹如此规模的工坊,放眼整个大明都不见得还有一座。
苏辰究竟意欲何为,干脆等他自己解释吧。
随着三人深入‘生产基地’之中。
朱元璋发现,此处的屋棚从外看虽杂乱无章。但其中规划的却是井井有条。
几乎覆盖如今大明的所有工匠行当。铁匠、木工、织女、绣娘,各色匠人应有尽有。
以不同的行当划分了片区,互有协作的又放的很近。
生产的效率,远不是随意安放能相较的。
一看就是有人废了不少心思,才形成如今的规模。
“徒弟,我问你,如今一斤棉花,作价几何啊?”
三人来到一处纺线工的屋棚前,苏辰终于开口问道。
朱标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不到六分白银。”
大明的物价,他可不要太熟悉。这些都是他在东宫的功课。
“嗯。。不错,知道的不少。”
苏辰点头做满意状,然后继续问。
“问你难些的,一斤棉花做成棉线,又作价几何?”
这次朱标没有立刻回答,掰着手指算了半天,十分手指头都快被他掰断了。
也没算出个所以然来。
“不过是些数术的小儿科而已,他算不出来不足为奇,苏辰你究竟想说什么?”
老朱看着窘迫的儿子,不由开口替其开脱道。
苏辰却是笑笑:“我这么告诉你吧,按照如今市价,一斤棉花做出的棉线,可卖出一钱二分白银,而做成棉布,则可卖到二钱!”
“什么!这棉花竟也能对半享利?苏辰,把话说清楚,我朝律法明定,商人取利不可超过三分,否则便是重罪!”
朱元璋对商人的限制,其实非常死板,出售商品能加几成利润,他都定的死死的。
自由贸易?在大明根本不存在的。
“徐将军,你别老把律法挂嘴边,行么?我问你,若我现在是与北方牧民交易,你说我该取几分利?”
“自然越多越好!”不等朱元璋回答,一旁的朱标便立刻回答道。
这一刻,朱标突然像是开窍了,突然发疯似得大呼道:“我懂了,我懂了!”
欢呼雀跃后,倒是不忘向苏辰拜谢。
“多谢师傅教导!请收弟子一拜!”
说着恭顺的弯下了腰。
“懂了?说来听听。”
一直有意引导朱标的苏辰,也想看看,自己这弟子,天赋究竟如何。
“是,师傅,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否准确,但应该是这个意思。”
怕自己再次说错的朱标,先给苏辰打上了预防针。
“按照如今的行市,大明国境内,想要让商品快速流通起来,只有放宽贸易限制,可商人逐利,一但限制放松,明朝老百姓很可能不堪重负。”
听到此处,朱元璋不住点头,心道还是儿子了解自己的心思,不像苏辰,尽会云里雾里的糊弄自己。
“但是!北方牧民和海外之民,不是我大明百姓啊!如果商人赚的是他们的利润,再用来反哺大明,如此一来大明百姓的日子,不就能好起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