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里的禅茶与“禅茶一味”的境界(1 / 2)
茶与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代替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imgalt/>
开示:寺院里的禅茶
在寺院里喝茶有规定的。这是的寺院,特别是在禅堂的时候。禅堂打坐比如说一般的禅宗寺院每一年有一个专修的时期。专修的时间在禅宗寺院叫做打禅七、打七,以七天作为一个阶段。
那么,在这个期间,一天喝几次茶,吃几餐饭是有规定。比如说就是喝茶,最少一天要六次,这六次就是上午有两次,下午有两次,晚上有两次。在什么时候喝,它都是按照坐香、打坐的时间表的安排。
一般上午就是在打坐大概是坐两个小时以后喝第一次茶,三个小时以后喝第二次茶,这是讲上午。
下午一开始进入禅堂,每一支香分为一行、一坐。行的就是叫做行香,行香就是走路,就是绕着圈子在禅堂里走路。
在禅堂里行走的时候,大概一般是十五分钟,坐下来有的时候是一个小时,有的时候是四十五分钟。在下午行香行到十分钟的时候就开始喝茶,喝了茶以后再走一会就开始打坐。
开始做下来按照禅堂的叫法是叫止静。止静就是大家坐下来盘起腿肢不说话,坐到一个小时以后,有一个响器敲一下,敲一下叫开静。开静再行走一会,要喝第二次茶,晚上也是跟这差不多。
所以,一天有六次茶,这个喝这六次茶一方面是为了调节人在打坐过程中的,因为它温度升高,水的消化量会增加,这是一点;第二点就是在坐下来。往往,特别是像中午,坐下来容易昏沉,容易瞌睡,因为喝茶可以提神。第三就是因为打坐的时候是静止的时间比较多,吃完饭了不容易消化,喝茶也容易帮助消化,大体上禅堂里喝茶,从身体方面的要求,以这三点为主。
在禅堂里打坐的时候喝茶,它是一种集体活动。一般的禅堂都有一百个人左右,或者六七十个人,这六七十人要喝茶,那都是事先就把茶沏好。等大家坐定了,有两个人分别走两边,把茶送到每个人面前,需要的时候就把茶杯伸出来,不需要他可以不拿茶杯,像这样的情况也有。
喝茶一般也很有规矩,一般的拿杯子都是像也这样的拿着茶杯,喝的时候一般是两个手,他是每个过去那些比较有规定的禅堂,每个人禅堂的茶杯都是特制的,像我现在这个茶杯就是我现在正在修的一个寺院叫老祖寺,就是老祖禅堂。这个茶杯是明朝的时候就留下来的一个茶杯。我们是根据明朝的茶杯复制了一批,明朝成化年间的茶杯,就是这个样子。可想而知在禅堂里喝茶,连茶杯都是定做的,对于喝茶的重视就由这一点就可以想象得到。
因为一个寺院,作为一个禅堂来讲,仅仅是寺院的一部分而已,不过从这个寺院的功能来讲,禅堂应该是寺院的最核心的部分。因为寺院就是以为主,修行就是自己净化心灵、淡除开发,是作为这样的一个活动。
的境界
讲到禅茶一味,这一件事情呢,我感觉到禅它是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茶是一个物质层面的东西,这两者要说它一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形成一个禅茶一味这样的一个传统,我想这个就是和禅身在喝茶的时候对喝茶这件事提出一个要求,并不是说任何人喝茶都可以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那么,禅茶一味的境界是什么呢?
就是你在喝茶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修禅的过程。把喝茶这件事也当做是修禅,也把修禅的境界融入到喝茶之中,同时也把喝茶这件事也融入到禅的境界当中,这样才可以叫做是禅茶一味,否则我们普通人随便都讲一句话,禅茶一味实际上到不了那个境界。那么为什么我想这么说呢?这是有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发生在河北石家庄的赵县柏林禅寺,柏林禅寺在唐中期的时候出了一位大禅师,这个大禅师的名字叫做从谂禅师,后来因为他在赵州这个地方住了四十年,一般就不称他为从谂禅师,就叫赵州和尚。
赵州和尚他是山东人,在唐朝中期,禅宗已经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修禅,有禅堂,喝茶在禅堂里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风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关于吃茶去,这三个字。
在好几个禅师当中都曾经说过,那么唯独在赵州和尚的语录当中,在禅门流传下来的就是关于赵州和尚吃茶去,这三个字流传的最广,它当是是有一个典故,就是说赵州和尚当时在现在的柏林寺,古代是叫观音院,在观音寺坐席传禅的期间,同时有两个人,来参拜他,请问,请问禅宗的大义的时候,他说这三个字,第一个和尚来,赵州禅师就问他:你曾经来过这里吗?这位和尚就说我没有来过。
赵州和尚就问答他:吃茶去!过一会儿又有第二个和尚来,赵州和尚同样问他:你曾经来过这里吗?,这个和尚就说我曾经来过,赵州和尚又同样以吃茶去三个字回答他。这就是说在同样一个回答,面对的是两种不同情况的人。前者是没有来过,赵州叫他吃茶去。第二个人是曾经来过,赵州还是叫他吃茶去,这个里边就有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