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猫
会员书架
首页 > 恐怖小说 > 77小说网都市后宫母女花一起怀孕 > 现实主义高峰是什么小说

现实主义高峰是什么小说(1 / 2)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隔壁小王(全息)  我在山野有一家美食店  女神的护花狂医  木叶执法官  夫郎喊我回家吃软饭了  向往的生活之最强奶爸  火影之真理之门  诸天:从黑袍开始签到超能力  白玉美人只想安静续命  李二,三年又三年,我都登基了 

1、我国古代中最伟大的现实小说是什么?

曹雪芹--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家

曹雪芹,名雨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满州正白旗人。生年不详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或二十九年(1764年)。曹雪芹的一生,跨越康、雍、乾三朝,时逢“盛世”,而他的家族又是在雍正统治时期败落下来的,整个清朝中叶的政局对他的生活与创作有直接的影响。他的作品真实地深刻地反映了那一时代。曹雪芹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在文学上的卓越贡献主要是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楼梦》。

身世凄凉红楼梦断

曹雪芹生于南京,幼年是在南京度过的。曹兆页被查封家产时,曹雪芹已经13岁,对接近皇室的封建官僚世家的生活已开始有自己的体验。曹雪芹是曹禺页的遗腹子,从小没得到父爱,但母亲马氏及祖母李氏对他极娇宠,奉若掌上明珠,使他在温暖之乡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祖父曹寅藏书丰富,使他从小就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叔父曹兆页和英国商人有直接往来,更进一步开拓了他的视野。再加上雪芹聪明颖慧,广见博识,富有文学气质,都为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曹雪芹抄家之后和抄家之前的生活境遇相比,可谓一落千丈。据有关史料记载,曹家被抄后,即由南京迁移到了北京,雍正将曹家在南京的财产赏给了新任织造隋赫德,人丁也随即疏散,只有少数人口到了北京。可以确定曹家人员,当时除十三四岁的雪芹外,就是曹兆页以及雪芹的生母、祖母等女眷,而且曹兆页正因骚扰驿站的罪名被下狱治罪,直到雍正七年底才从枷锁中解放出来。曹雪芹虽遭到抄家,在北京的日常生活有相当一段似乎还能维持,这就是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但曹雪芹到底上没上过正规学校,已不好考订了,只知道他长大以后,对封建社会的现实颇为不满,蔑视仕途,每日吟诗作画、饮酒听曲,甚至“杂优伶中,以串戏为乐”。大约乾隆十四、十五年的时候,曹雪芹在右翼宗学结识了郭敏和郭诚,成为默契好友。曹雪芹晚年住在北京西郊,他最后写作《红楼梦》,是定居在京郊西山附近。曹雪芹迁居北京西郊后,生活更趋贫困,居住条件也很差。但他人穷志不穷,傲骨不变。曹雪芹虽然已经贫困到“餮食有时不继”的境地,要靠卖画度日,但卖画却仍然“非其人,虽重酬不与”,甚至连皇帝画苑的召请,他也拒绝了。大约在乾隆二十五年左右,曹雪芹回过一次南京老家,一年以后又返回来。雪芹何时结的婚,已不可考,只知从南京回来后又续娶了一位新妇。乾隆二十八年冬天,雪芹的原配夫人所生的幼子病死,这对他的打击甚为严重,不久便一病不起。曹雪芹除了和村塾先生张宜泉有所交往,和下层劳动人民有所接触,以及有时进城会会郭氏兄弟外,主要精力都用来写作《红楼梦》了。可惜的是,曹雪芹毕竟没有完成他这部呕心沥血的小说,便被贫病夺去了他那富有才华的生命,“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肠回故垅孤儿泣,泪迸荒天寡妇声。”(敦诚)。曹雪芹只有四十几岁就与世长辞了,身后十分萧条,只留下一个妻子和几束残稿,连埋葬的费用都不够,还是他生前几个好友给的资助,草草殡葬的。

高洁超拔诗格清奇

曹雪芹豪放、坚强、阔朗而诙谐,而且雄辩健谈,傲骨嶙峋。裕瑞的《刺窗闲笔》中,称雪芹是一个“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炎,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的人。曹雪芹高谈阔论,娓娓然使人终日不倦。虽处于贫困之中,不为贫困所屈服,而以贫困骄人,脚不踏显贵者之门。相反,对穷苦人非常关切,竭诚救助。友人于景廉,残废失业,一家老小,无以生活,乃教以扎糊风筝,得免饥寒。邻居百媪,贫病交迫,孤苦无依,曹雪芹照顾她的生活,医治她的疾病;乃自家疃新屋落成,分给她一间,使她不致流离失所。(见郭敏《瓶湖懋斋记盛》)张宜泉写的《题芹溪居士》诗,对曹雪芹的思想和人格的面貌描摹得甚为具体,全诗八句为:“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拜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曹雪芹的人格是非常超拔的,他宁可过着贫窘的生活,也不愿意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坚韧不拔,这原是中国作家传统的精神素质。曹雪芹继承了这一精神素质,他度过了“不寻常”的10年,终于写出了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

曹雪芹的诗功力颇深。郭诚一次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另一次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这对一个写诗的人来说,可以说是相当高的赞誉。郭诚《回松堂集》卷五《鹪鹌庵笔尘》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余昔为自香山《琵琶行传奇》折,诸君题跋,不下数十家。曹雪芹诗云:‘百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亦新奇可诵。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这是保留至今的除《红楼梦》里诗以外,曹雪芹惟一的两句诗了,从这可以看出曹诗立意警拔,意象奇诡,确有李贺风格。《红楼梦》里有很多诗,我们不但应该承认《红楼梦》里的诗是雪芹的诗,而且在研究雪芹生平及其诗文的工作上应该十分重视那些诗。《红楼梦》中雪芹的诗,就内容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夫子自道”的诗;另一类是“为人捉刀”的诗。雪芹所写的前一类诗,史料性的价值大些,艺术性一般地较小些。后一类诗,刚好相反。例子是无须多举的;后者,如钗、黛等人所写的咏物和咏史诗,特别是宝玉奉命咏《林四粮》一诗,不但诗好,著书者自己得意之态,也借众清客之口写得活现在纸上。

郭诚又在雪芹死后吊诗中说:“牛鬼遗文悲李贺”,而称之为“奇”,我们就可以对雪芹的诗得到一个大致不差的印象了———聪明和“新奇”而不落于庸俗。由曹雪芹的朋友郭敏在乾隆二十五年有一首《题芹圃画石》的诗,可知雪芹是会画的。据郭敏乾隆二十六年《赠芹圃》一诗中“卖画钱来付酒家”句,可见雪芹落拓荒村,满径蓬蒿,甚至于举家食粥,鬻画沽酒了。画,成了雪芹维持生计的一个来源。曹雪芹究竟是长于山水,还是人物或花卉呢,现无法考知。玩味郭敏的诗句,雪芹不但能画石,似乎还很喜欢画石。其原因是:“石”能代表他的遭遇,同时也能表示蕴藏在他内心的不平。据《南鹞北鸢考工志》的“通论”部分所讲,我们得知:曹雪芹是第一个把南方的软翅风筝介绍到北京来的人,大概他少年就对放风筝以至扎绘风筝有兴趣。曹雪芹之所以写《废艺斋集稿》,乃是由写《南鹞北鸢考工志》而引起的。《红楼梦》一书广泛涉及绘画、医学、建筑、烹调、小手工艺等,古今中外的读者,都认为作者是个“博于才艺”的人,是“于学无所不窥”的人。

文学瑰宝艺术巅峰

《红楼梦》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它异常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生话。《红楼梦》凭借自己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早在问世之初,就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中具有广泛的影响。乾隆五十六年,当程伟元和高鹗第一次把附有后四十回续书的《红楼梦》付梓的时候,这部作品就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二十多年了,而且高价出售,“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仍然“不胫而走”,可以想见受读者欢迎的程度。程、高本出来后,《红楼梦》的影响更大了,至嘉庆年间已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谚语流传。鉴于这部书的反封建的思想内容,统治阶级曾以各种借口多次予以禁止,但不能奏效,相反,《红楼梦》的各种版本越刻越多,在民间的影响越来越大,官吏们只好“徒唤奈何”。《红楼梦》产生和它所反映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也就是封建史学家所艳称的“康乾盛世”。

《红楼梦》后四十回系高鹗所著,其思想性艺术性逊色得多。曹雪芹为什么要写作《红楼梦》这样一部作品呢?我们从他的特殊的家世生平中可以看到,他决不是无所用心而写作的,而是怀着创痛来回忆往昔的生活,抒写对人生和社会的感喟和理解。那么,《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呢?这在作者的缘起诗里已经说得很清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一回)曹雪芹就是以感伤、回忆、批判的心情,唱出了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挽歌。《红楼梦》不只描写了封建贵族家族的必然崩溃和灭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灭亡。可以说,《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自传式的小说。书中主人公贾宝玉和作者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大致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一样,它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者基本上用他自己的生活作为基础,但又融合了他所“亲见亲闻”的事情和人物,加以选择和综合,刻画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封建剥削家族,并通过这个家族,反映出当时社会罪恶的形形色色。《红楼梦》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优秀传统。在全书结构、人物描写、文学语言三个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的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和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座高峰,其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是永存的。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曹雪芹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家

2、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代表作是什么,作者是谁?

《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一百一十回(或一百零八回)。曾用名《石头记》,小说第一回中说此书还曾分别以《情僧录》、《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为名。关于《红楼梦》的作者,现在有研究者以为是洪升、张宜泉或别的什么人,但仍没有足够的证据抹杀红学界早已认定的曹雪芹的著作权。《红楼梦》前八十回,在曹雪芹生前已经传抄出来,并附有朋友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八十回后的“后三十回”,已基本写完,大体定稿,脂批透露:黛玉死后宝玉曾“对景悼颦儿”,这一回文字中有“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八字与二十六回“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成对应文字,并透露有完整的一个回目是:“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连全书“末回”是“情榜”故事也略有提及,但遗憾的是,这动人心魄的“后三十回”文字却由于一种复杂的原因没有流传行世,终于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幕令人心痛的悲剧。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此外尚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又一说为河北丰润。先世原为汉人,但早已在满清入主中原之前便成了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满语,奴仆之意)。其上祖曹振彦,是从龙入关的功臣,属多尔衮制下。他的曾祖母孙氏曾是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年少时是康熙的“侍读”。康熙即位后,曹家煊赫一时。康熙二年(1663),曾祖父曹玺首任江宁织造,以后祖父曹寅、伯父曹顒、父亲曹頫先后继任祖孙三代四人担任这一个非皇帝亲信不能担任的重要写出口创汇达六十年余年,这是曹家的鼎盛时期。但到雍正五年(1727),因事株连获罪,家产被抄。次年全家北返,家道日衰。据传到了乾隆初年,曹家又遭到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就一蹶不振了。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他出生于南京,生年或谓康熙五十四年(1715),或谓雍正二年(1724),于雍正六年(1728)随家迁回北京。留传下来的有关他生平传记的材料绝少,仅能从一些零星记载和他的好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人的诗作中略窥他晚年的落魄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窘。他的不朽名著《红楼梦》便作于此时。由于贫病交迫,幼子夭折,在书稿尚待最后润色的关头,他便与世长辞了。关于他的卒年,或谓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除夕,或谓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除夕,或谓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岁首。

《红楼梦》前八十回抄本,称《石头记》(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大都附有脂砚斋等的评语,故又称“脂评本”或“脂本”。目前已发现的“脂评本”计有十一种,抄于曹雪芹逝世前的有三种,分别为甲戌本(1754),已卯本(1759)和庚辰本(1760),都是残本。其余八种是戚蓼生序本、甲辰本、蒙古王府本、梦稿本、舒元炜序本、列宁格勒本、南京图书馆藏本和郑振锋藏本。这些抄本由于距离曹雪芹写作年代较近,因而更接近小说原貌,同时书中也保留了与曹雪芹关系密切的脂砚斋等人的评语,对研究曹雪芹的家世、生平,《红楼梦》的创作依据和创作过程,及探讨佚去的“后三十回”故事大体轮廓,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

小说写远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弃在青梗峰下。这顽石自经煅炼,已通灵性,便恳求仙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送他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遭。二仙拗不过,便将它幻化缩小成一块“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送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其时,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终使绛珠草“得延岁月”,修成女形。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那块由顽石幻化成的“通灵宝玉”便由这神瑛侍者“携入红尘”。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青梗峰,见一块大石上刻有字迹,便从头到尾抄下,经曹雪芹披阅增删,因成此书。

姑苏城里有葫芦庙,庙旁住着个乡宦甄士隐,因怜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帮助他科举。不料元宵之夜,爱女英莲被人拐走,随后葫芦庙里着火,祸及甄家。甄士隐贫病交加之际,受跛足道人《好了歌》点悟,遁入空门。贾雨村科举及第,选了一任县令,旋因贪财傲上而革职,遂至扬州盐政林如海家坐馆。一日,偶遇好友冷子兴,听他演说荣、宁二府兴衰,道是“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当时因朝廷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便托荣府女婿林如海帮忙,林如海也因为妻子亡故,有意将女儿林黛玉托附外祖母贾太君,遂让贾雨村送女儿进京,同时修荐书一封与内兄贾政。

黛玉初入荣府,一切倍加小心。与宝玉相见,二人都觉眼熟,有似曾相识之感。宝玉因见黛玉身上并无通灵宝玉,便摘下自己的砸在地下,惹出一场不快。一日,宁府梅花绽放,贾珍之妻尤氏请贾母等赏玩。宝玉午睡于贾珍儿媳秦可卿卧房,梦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图册》,听《红楼梦》曲,并与仙女可卿合欢。梦醒之后,与大丫环袭人同领幻境合欢之事。

贾雨村得贾政之助,得任金陵应天府。贾雨村刚刚到任,就受理英莲被拐杀人一案。抢夺英莲,杀死原买主者是金陵四大家族中薛家的薛蟠。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不思甄士隐赠银之恩,乱断了此案。薛蟠夺走英莲后,随母亲薛姨妈、妹妹宝钗入京。薛宝钗进京后暂居贾府,因其品貌端庄,谦和随分而得人喜爱。宝钗幼年因病得癞头和尚赠了一个金锁避邪,以后便随身佩戴。一日,见宝玉也有一块宝物,与自己的金锁恰成一对,沉思良久,这就是所谓的“金玉良缘”。黛玉与宝玉青梅竹马,已经互生爱慕之情,所以黛玉常借机奚落所谓“金玉良缘”。

中秋之夜,秦可卿病亡。贾珍悲痛欲绝,如丧妻室。为使丧礼风光,他给儿子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尉,并请荣府贾琏之妻五熙凤协理。凤姐精明强干,送殡之日风光十足。当晚住在郊外铁槛寺,因为贪图银两,凤姐强行拆散一对相爱青年,使他们含恨自杀。来年,贾政长女元春初册封为妃,皇上恩准她回家“省亲”。贾府遂大兴土木,建成园林一处,由宝玉题写园内各门扁额。元宵之夜,元妃鸾驾入府,题园名为“大观园”,并令宝玉及诸姐妹题诗。黛玉本想大展其才,但只命她做一首,略有遗憾。元妃回宫,因命宝玉及诸姐妹入园居住。进园后,宝玉整日与园中女孩们玩闹,好不快活。书僮茗烟将《西厢记》带入园中,宝玉与黛玉共赏奇文。宝玉因以张生、莺莺自喻喻人,黛玉咸极生嗔,然亦联想翩翩。其时林如海也已病故,黛玉寄人篱下,常忧郁泪零。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感怀身世,携锄葬花,吟《葬花词》,伤情毕现。黛玉因生性敏感,情深而生误会,常与宝玉争争吵吵。丫头袭人善于体贴人,宝玉十分重她,她因此劝宝玉读书于正事。这一日,贾母娘家外孙女史湘云也劝宝玉留意经济仕途,宝玉抢白她说:林妹妹就从不说这混账话。恰好黛玉路过,听了这话,心中甚喜。宝黛二人至此“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一日,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召见宝玉,宝玉趁母亲侧身睡觉与母婢金钏儿调笑。王夫人听见后怒逐金钏儿,金钏儿不堪屈辱投井而亡。贾环谎说金钏儿是因为宝玉强奸未遂而自杀的,同时忠顺王府又派人来贾府找与宝玉相交甚厚的伶人琪官儿。贾政勃然大怒,以为将来要“弑君弑父”,大加笞打,直到贾母闻讯赶来,风波才平。袭人因而进忠言于王夫人,王夫人遂将袭人作姨娘看待。大观园秋风渐起,宝玉之妹探春倡导成立海棠诗社,贾政的儿媳李纨自荐总评。众姐妹作咏菊诗十二首,黛玉技高一筹,压倒众芳。当时邢岫烟、李纹、薛宝琴等堂表姐妹都在贾府居住,大观园内一时热闹非凡。老村妪刘姥姥因与王夫人沾亲带故,年终之时到贾府打秋风,贾母便留她闲话。大观园内大摆筵席,众人戏弄刘姥姥。刘姥姥饱经世故,甘愿充当笑料,后来她便拿着贾府所赠银物回乡下了,临行前给凤姐的女儿取名为“巧姐”。贾母喜欢热闹,出资为凤姐生日摆宴庆贺。凤姐酒醉早早回屋,发觉丈夫贾琏与仆妇偷情,遂大闹荣府,逼死仆妇鲍二媳妇。

荣府淫奢之风日炽,贾政之兄贾赦居然看上了贾母身边的丫环鸳鸯,要娶来做妾。贾赦之妻邢夫人斗胆向贾母说了这事,鸳鸯听了寻死觅活,贾母亦大怒,斥骂了邢夫人,贾赦非分之想落空。薛蟠自进京城,整日声色犬马。一日调戏柳湘莲,被柳湘莲诱至郊外痛打一顿。薛蟠自觉不好见人,于是外出经商。黛玉丫环紫鹃谎称黛玉将回姑苏原籍,宝玉听后愕然,呆症大发。紫鹃受命多方解说,宝玉呆病方愈。宝黛二人的心思大家都知道了,大家也都认为二人是很好的一对。宝玉生日,众姐妹欢宴大观园,园中栊翠庵带发修行的道姑妙玉也以“槛外人”的身份写贴致贺。宁府贾敬吞丹丧命,尤氏自行主持,邀母亲与两个妹妹前来帮忙。贾琏垂涎尤家姐妹已久,尤二姐亦有此心。贾蓉从中撮合,贾琏便偷偷地把尤二姐娶在外边。尤三姐虽素行不端,但却刚烈有加,发誓说非柳湘莲不嫁。后贾琏外出,路遇柳湘莲,言尤三姐之意。柳湘莲欣然允诺。柳湘莲回京后与宝玉闲谈,知尤三姐是贾珍妻妹,就生出毁约的意思来,尤三姐听说这事,自刎而亡。柳湘莲追悔莫及,遁入空门。贾赦之女迎春的丫环司棋与表兄潘又安有私,一日私会被鸳鸯无意撞见,潘又安慌忙之间将绣春囊遗落大观园中。粗使丫头傻大姐拾得香囊,被邢夫人看见,王夫人知道后,大怒,遂生抄检大观园之意。王善保家的同凤姐夜抄大观园,迎春懦弱,司棋被逐;探春气盛,怒打恶仆妇;惜春与世无争,偏居一隅。王夫人见晴雯长得娇艳妩媚,怀疑是她把宝玉带坏了,就下令把她也赶出大观园。晴雯被逐,含恨而死。宝玉写了《芙蓉诔》来祭奠她,表达自已无限怀念与伤感的情绪。

薛蟠娶妻金桂,香菱倍受折磨,终于不堪践踏,“致使香返故乡”。迎春出嫁后,受尽夫婿“中山狼”欺凌,一年后死去。探春远嫁海外,“清明涕送江边望”,一派凄凉幽怨。大观园内日渐冷清。黛玉做《十独吟》,整日忧郁感叹。贾府内流言四起,盛传黛玉品行不端与宝玉有“不才之事”。黛玉身处“风刀霜剑严相逼”之中,“惜其人而不知自惜”,病情加剧。贾母病逝,林黛玉赖以遮荫的大树倾倒。王夫人传元春旨意,为宝玉择媳宝钗。黛玉“泪尽而逝”,终“证前缘”。宝玉“对景悼颦儿”,痛不欲生。宝玉婚后,对“宝钗借词含讽谏”听而不闻,只是思念黛玉。

元春薨逝,贾府上下一片凄惶。其时,与贾家“连络有亲”的史家、王家等皆相继遭祸。贾宝玉将身边丫环“遣散”回家,袭人临去嘱咐“好歹留着麝月”。贾琏休弃王熙凤,邢夫人赵姨娘等暗中得意。“狠舅”王仁和“奸兄”贾蓉将巧姐卖至勾栏。荣宁二府劣迹种种,终于遭到了大祸,“籍没”查抄。合府上下人等皆被羁押,以罪论处。贾芸、小红等人仗义探视,多主设法,将宝玉、宝钗、熙凤等人营救出来。熙凤万念俱灰,托着病躯“哭向金陵”,逝于故乡。刘姥姥倾家荡产赎回了流落烟花之地的巧姐,“忍耻”令板儿娶巧姐为妻。袭人与棋官儿“供奉”宝玉、宝钗夫妇。宝玉遍历炎凉世人情冷暧,终于弃宝钗麝月,“悬崖撒手”而去。中秋之夜,一场大火将贾府烧成白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揭示“情榜”,宝玉考语为“情不情”,黛玉为“情情”。神瑛侍者与绛珠草终于相会。顽石也复还旧形,回归青梗峰,将自己半世见闻刻于身上,任风雨剥蚀,岁月流失……

《红楼梦》这座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高峰,从她问世之日起,关于她的主旨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鲁讯先生曾不无挪揄地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曹雪芹自己似乎也深知理解的不易,书一绝句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尽管西方人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评说,无论如何,从小说内容及其所处刊代背景出发去解小说之味,是必由之路。

《红楼梦》约成书于乾隆中叶,正值清代百年承平的“康乾盛世”。但曹雪芹感于自己坎坷的经历和落魄的境遇,敏锐地意识到了那个时代的丑恶和人生的悲凉。他的《红楼梦》正是他对当时社会人生的独特品味和感受。《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贾府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暴露了封建制度下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同时小说又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凄惨境遇出发,透露出了人生无望和悲凉的感慨。作品似乎是在悲悼旧事物的衰亡的同时,又哀叹于新事物的被扼杀,整部小说始终弥漫着一股悲观怀恋的情调。可以说,小说具有封建制度挽歌的意味,但同时作者歌颂了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具有初步民主主思想的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书单推荐: 斗罗之玄天传奇 转生后我成为了神的预备役 谁信啊!海洋求生还能这么玩 文野太宰与文炼太宰一体双魂 星海人间烟火 吞噬星空之血肉神通 二级文明 洛洛历险记之月神不朽 四合院:我靠截胡躺平 人在原神,开局拯救五夜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