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高峰是什么小说(2 / 2)
在这部封建社会末期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中,由贾宝玉的叛逆的一生和金陵十二钗等人的人生悲剧组成一个大的令人振憾的大悲剧,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整个小说悲剧中的主体部分,而其中又以贾宝玉为中心,正如鲁讯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贾宝玉是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生是有“通灵宝玉”衔于口中,可谓天生异种;他聪明灵秀,虽不务“正业”,诗词歌赋却样样俱佳,就连看他顶不顺眼的贾政也暗暗叫好,在骄奢淫逸的贾府子弟中可谓出类拔萃。贾宝玉是贾氏家族当然的继承人。正因为他继承人的独特地位,他才得以长期在“内帏厮混”,接触的大多是清纯的女孩子。他的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使他对封建贵族的虚伪、腐朽以及精神道德的沦丧怀有深深的恶感。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叫他读书,他便大闹书房,对“四书五经”也很不以为然。他“愚顽怕读文章”,功课也是求姐姐央妹妹地让人代做,但他却迷恋《庄子》,对书僮偷带进府的《西厢记》更是爱不释手,“连饭也不想吃了”。他最烦应酬,每当父亲让他出堂见客,他便一副死气沉沉的模样,毫无平日戏闹中神彩飞扬之态,但他自己却常偷出府去与好“挥拳行猎”的冯紫英、“素性豪爽”的柳湘莲喝酒吟诗,他还与叫顺王府的戏子琪官儿一见倾心,惹来杀身之祸。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大观园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们身上,他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是些渣滓浊物而已。”还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甘心为诸丫头役使,乐意帮她们理妆换裙,就连刘姥姥瞎编的女孩抽柴火的故事,也让他“盘算了一夜”。他对女孩子的倾心到了近乎变态的地步,比如爱吃丫环嘴上的红胭脂。这些怪诞的言行,实质上是对“须眉浊物”“国贼禄纛”之流的反动的结果.这些具有叛逆色彩的举动,自然不容于封建的卫道者们,贾宝玉被称作“不肖孽障”“混世魔王”,为此他差点被他父亲打死。应该看到,贾宝玉的叛逆并不是坚决和彻底的,他还具有许多纨绔公子的习气,他曾因晴雯的顶撞而大发雪霆,他曾因袭人开门晚了而猛踢一脚,他在背弃封建主义的道德时,却又离不开朱门绣户的优裕,他是个“富贵闲人”。无边的空虚始终缠绕着他,他可以整日在大观园中嬉闹,也可以与柳湘莲、蒋玉菡等纵情诗酒,但他怎么也摆脱不了封建末世的悲观情怀。他喜聚不喜散,见鲜花怒放而遥想花容枯败,悲观情怀走到了极致,心如枯木,悬崖撒手而去。
在叛逆的道路上,贾宝玉得到了和他自幼相处,从来不向他讲“那些混帐话”的林黛玉的同情和支持。他们在共同志趣的基础上,产生了深挚的爱情。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居贾府。生性孤高,却寄人篱下,使她敏感多疑,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去回击和奚落他人,以保持自身的纯洁和高雅。这一切都被人们看作是“刻薄”和“小心眼”,不合温柔敦厚的闺范。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支撑着她的生命的是她与宝玉的爱情,同时也正是这种叛逆者的爱情,使她生活在无限的痛苦和忧郁当中。由于薛宝钗“金玉良缘”的介入,林黛玉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试探宝玉,而当贾宝玉向她倾诉真情时,她又“气得说不出话来”。林黛玉不是看不到宝玉的真情,只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她对爱情的要求到了极苛刻的地步。她在折磨着宝玉,也在折磨着自己,她在这折磨中品尝着最高尚,最强烈和最个人的痛苦。与宝玉相对,她喜散不喜聚,她愿一个人在园中一角携着小锄,埋香冢、泣残红,她愿一个人静卧在“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的萧湘馆,迎风洒泪。她总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去迎击封建的虚伪和造作,最终她的心被揉碎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黑暗环境中。“冷月葬花魂”,应当是林黛玉孤寂一生的最好注解。
小说中与林黛玉交相辉映的是另一个令人难忘的少女形象——薛宝钗。她与黛玉一样,长得如花似玉,但却与林黛玉有着不同的丰采、气质和人生志趣。薛宝钗艳冠群芳,端庄贤淑,举止娴雅,而又博学多识,可谓“十全十美”。对于她,历来就有很多的崇拜者,早在当时,就有人为争论她与黛玉的高下而“几挥老拳”,解放前有人甚至喊出“娶妻当如薛宝钗”的呼声。从小说中看,宝钗与黛玉很难说有高下之分,她们分别代表着两种类型,呈“两峰对峙”的状态,宝玉心中的佳人便是“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如黛玉”。薛宝钗恪守封建礼教,有浓郁的封建意识,宝玉为此曾骂她“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然而也正因为此,她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当贾母问她爱听什么爱吃什么时,她尽检着贾母爱听爱吃的说;当元妃从宫中送来“无甚新奇”的谜语时,她“口中少不得称赞,故意寻思”,就连似乎仇恨贾府每一个人的赵姨娘也夸她“会做人”。在那个时代,会做人者不免虚伪,而宝钗的虚伪却是与真挚并无二致的虚伪,她真诚地做着看来是虚伪的事。也许是自幼服食冷香丸的缘故,宝钗似乎对一切都是冷淡无情的,她不爱“花儿粉儿”,连卧房也布置得“一色玩器全无”,“如雪洞一般”,就连尤三姐与柳湘莲的悲剧也只换来她淡淡的一句:“这也是他们前生注定。”对一切无情,正是她对所有人都好的缘由。“任是无情也动人”,她自抽的酒令签,恰好是她自己的真实。应该说,这们“十全十美”的佳人并没有有意地与黛玉争夺宝玉,也没有不择手段地去谋求“宝二奶奶”的位置。她深知宝黛深情,也知道自己和宝玉是一场不如意的婚姻,而封建的道德规范却使得她默默地咽下这只苦果。她同样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只不过她不是叛逆者的悲剧,而是奉守者的悲剧。
《红楼梦》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细腻深婉,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其中闪现的新的光彩和反封建的意义,则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让人多阅一回,便多生一种情味。
围绕贾宝玉的叛逆的人生道路和金陵十二钗的悲惨遭遇以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小说还暴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腐朽和道德沦丧。荣宁二府,所谓“诗礼簪缨之族”,骨子里却龌龊之极。他们大肆挥霍,吃一顿螃蟹就够乡下人过一年的;为可卿送葬,行列象“压地银山一般”。他们毫无廉耻,贾赦一把年纪,却要娶丫环鸳鸯作妾,并扬言逃脱不了他的手心;贾珍与儿媳可卿苟且;贾蓉、贾琏之流,即便“热孝在身”,也不忘“狂嫖滥赌”,荒淫无耻到了无以言说的地步,正如焦大所醉骂的:“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想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家族中因财产和权势而造成的相互仇恨和猜忌,每日都在发生,还是尤氏说了一句实在话:“咱们家上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作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这是一具在封建礼教的脉脉温情掩盖下的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僵尸。
曹雪芹的确敏锐地感受到了封建末世的窒息,他模糊地认识到制造《红楼梦》悲剧的社会根源。但他又将这一切都归之于人生的苦痛和无常。小说中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主管人间风情月债的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姑,以及来去无踪的一僧一道和若有若无的甄宝玉,都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感伤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通篇弥漫着空虚的,梦一般的哀愁。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她的伟大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深刻的思想意义上,还表现在她非凡的艺术成就上。“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讯先生的这句话,无疑点出了《红楼梦》独步千古的地位。
《红楼梦》在结构上,完全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单线式结构方式,采取了许多线式结构的方式。她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主线,以贾府的盛极而衰的过程为副线,将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主体的网状结构,全方位多层次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封建末世的生活画卷。象曹雪芹那样将千头万绪抓在手中,同时又清晰完整地展示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独步,无怪乎戚蓼生在《红楼梦》序中感叹:“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严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严也而二牍,此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一反“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类型化写法,真实地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一点在王熙凤身上可以鲜明地看到。王熙凤阴险恶毒,毒设相思局,铁槛寺弄权,以及假刀逼死尤二姐,都是她的所作所为,但她却有着一张漂亮的脸蛋和爽朗的性格,正如王昆仑在《红楼梦人物论》中所言:“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贾宝玉是作者赞许的人物,却也是纨绔习气不改,逼人下跪,乱摔茶杯。象这样美丑集于一身,并不是美丑不分,而是把美丑真实地再现出来,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
3、15.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代表作是什么,作者是谁?
15,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16.徐志摩-再别康桥,顾城-生命幻想曲,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7.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东方吟》、《秋叶集》、《静观集》
18,王维
19.李白,李贺,李商隐
20.梁晓声是山东荣城
21.大李杜李白杜甫
22、李商隐杜牧
24、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最为著名,边塞诗人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等
4、()的《》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曹雪芹的红楼梦
5、清代小说创作的三大高峰是什么
清代小说创作有三大高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吴敬梓的《儒林
外史》是讽刺文学的高峰,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人情小说,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6、中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是哪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70.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7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