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暗流(2 / 2)
他灵机一动,可不可以更进一步,借此机会,得些好处?
这一夜,月光如水。
杨开所虑,也正是贺锦所虑。必须承认,蔺养成的奇策突出,的确打乱了贺锦和杨开间微妙的平衡。
两个人谁也不会去相信对方,这个时候,却又不得不表现出对对方的信任,这场戏,不止做给对方看,更要做给全军看。
东边这场战事,干系到贺锦的长远大计。
他不能坐视后院起火,首先有了反应,不过,他没去找杨开解释,而是寻了一个小小借口,当着外人的面,狠狠斥责赵彦一通,并刻意让消息传入杨开的耳中。
他姿态做足,杨开当天下午,捧着进攻九江之地的战术图,登门求见。
请贺锦召集昨夜赴宴诸将,包括蔺养成,统统前来,就在省府堂上,临时召开一个短暂的军议,商讨此战术方案可行性。
杨开久经行伍,数月来又成功指挥过几次万人以上的大规模战斗、战役,行军布阵起来已经得心应手。
但他这次做出的方案,秉承一贯的大胆、细心,颇有可取之处。然而,他比较对周边地形不熟悉,勉强知己,知彼不足,整个方案中,也是刻意露出许多疏漏不足的地方。
贺锦身为主将,怎么进攻九江之地,心中有数,本来不打算叫杨开参预,此时干脆拿出,一并放在一处,让众人讨论。
取其精彩出众的地方,一一将原有方案补充完善。他这个举动,出乎了杨开、蔺养成等人的意料。
杨开登门、请贺锦召集诸将的本意,不过表现一下自己并没因赵彦而起了芥蒂,贺锦却肯采用他的一部分方案,实则变相给了他些许实权。
不过,这却不是杨开想要的。说到底,镜中花也是水中月,看是好看,没用。
他道:“早知大人胸有成竹,末将也不必班门弄斧。”
贺锦拈须含笑,道:“杨将军何必自谦?好有一比,老夫老矣,杨将军却是锋芒毕露。”
当着蔺养成等人的面,两人相处融洽,对视一笑。赵彦这事儿,就此揭过。
贺锦扶着腿,站起身来,环顾堂下,道:“武昌府以南的军队,不日即将调回;打九江前线的主力,已经集结完毕。
这段时间,官我双方营中,细作终日不断,我武昌军中的变动,或许用不了四五日,熊部估计就能得知,需得防备他前来挑衅。
“要想打好九江前线回来的这一仗,就不能让西、北两线出现什么意外,你等责任之重大,远甚配合打九江前线之主力。此中关系,军议当天,已经讲的清清楚楚。杨将军,……”
杨开出列,道:“末将在。”
“调遣官府军马的军令,昨天已经发下,事关重大,你今日再发一道如何?”
“是。”
杨开心知,贺锦此举是做给蔺养成看的,爽快答应。
“贺掌盘勿忧,湖中上下,属下已经快马加鞭告知配合之策,定不会误了大人大事,十日之内,必见效果。”
“甚好。蔺掌盘,你所部人马,调集的如何了?”
“一万二千人,昨日下令,今日开始集合、备战,晚间出军,预计三日后到达战场,就可进入作战状态。”
蔺养成当他是随口询问,自知昨夜一事,惹了贺锦不高兴,毕恭毕敬地,回答的尽量详细,眼瞅着两个侍卫上来,在地上铺开地图。
他茫然抬头,贺锦按着伤腿,撇着步子走下来,慈眉善目,道:“蔺掌盘麾下,尽是骁兵悍将,年前打武昌,立的有头功吧?”
蔺养成心中一沉,暗叫不好,硬着头皮,答道:“打武昌,我军攻的北门,当时侥幸,第一个登上城头。
说来惭愧,来的慢了许多,全是捡了杨将军的便宜。”
贺锦改换称呼,道,“你啊,还是用兵太锐,过张则驰,难免后继乏力。”
他随手往上一指,道,“你看这次,改个位置,从这里打怎样?”
杨开众人看去,都是心中一跳,蔺养成咽了口唾沫,道:“直接走水路正面进攻?”
贺锦点点头,道:“恩,既然假借西、北两线势头,就不可有任何畏惧之心,正面强攻是最好的办法。”
他摆明了要给蔺养成压力,蔺养成强自镇定。
贺锦呵呵一笑,言归正传,细鞭沿着九江位置长江支流向上滑动,道:“要正面挫败九江,蔺老弟正面之军当为砥柱。
南线杨将军配合余将军打的敌后作战队伍,亦可以做为一路奇兵。
而仅此两路,稍嫌不够。官府军马远在长江畔,中间不能没有一个接应之地,蔺掌盘,……”
“末将在。”
“晚间,你即带本部,顺太子河东上,昼伏夜行,抢占九江府境内临北的山野,作为接应两军的地点,我另增派两千人马进驻,相机增援你们双方。”
可以看出,这是临时加给蔺养成的任务,端得是雷霆手段。
杨开微微惕然,再望向贺锦,那低眉的菩萨面容之后,隐然藏着一尊怒目的金刚。
蔺养成顿时失色,暗中叫道:“大意了,大意了。老贼的反击来的好快!”
怎能不快?
武昌在手,杨开表意,南下武昌之前,贺锦拖在后头,就是为了安排黄州府中诸事,现在是西北双线退路都在贺锦掌握之中,蔺养成有所顾忌,不敢翻脸。
打九江府临北那个阵地,并非九死一生的任务,只要潜行得当,奇兵必可制胜,算小小的惩戒,在蔺养成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蔺养成竟然当着全军,抹贺锦的脸面,不给惩戒,如何立威?
这三条原因至少可以确保他在公堂之上不会明言反对,即使他拿下九江以后交通官府,谋求投降之机,他也不怕。
不管是杨开还是高迎恩,起码暂时无意江南,一心只想稳住湖中地盘,他的军伍被夹在蔺养成与江南中间,分身乏术。
肯定要不会同意投降,而贺锦派出来增援的两千人,不过是做做样子,进可攻,退可走。
退一万来说,尽管杨开的军伍反抗无果,他要投降,就要与贺锦和杨开两人成为敌人,谁又能确保,投降之后,官府不会派他们入湖剿匪?
终究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现在把这哑巴亏生咽下去,好汉不吃眼前亏,接下来他们进驻湖中,裹挟高迎恩一步,缓缓收取官府,坐稳湖广做大势头。
另外一方面,可以插手河南。若是日后,闯塌天、八大王等人失利,还可接入其中。
这般涉足中原,拉弓射鹿的,天底下,又当多几个名字。
且将视线再放回眼下,总而言之,他们现在名号上,看似团结,实则各方势力谁也很难服谁,要想整合,需要一场大败和一场适合事宜的总结。
杨开正是向着这个方向去走的,殷左禅也同意他的看法,左营只不过是他用来增强自己名气的一部分。
有了他这名号,再加高迎恩这个新闯的名号,起义军两大阵营都与他有了关系,日后说话做事,才有足够的公信力。
只是现在左营这些人,每个都野心勃勃,事事掣肘,久留则成大患。
他在盘算,贺锦同样在盘算:杨开小儿,给他些许甜头,他又孤身虎穴,谅来不敢违令。
也许,事事不会尽如人意,其中也许出现变局。可,欲大事岂可惜身?
问鼎天下,又有谁,有十全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