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出门在外不能太热心(1 / 2)
第235章 出门在外不能太热心
现在既然被韩晓康抓住了一个小把柄,那自然就得来一番讨价还价了。
虽说背后那位大佬,人家不一定怕韩晓康去检举这事儿。
但终归,多多少少还是会给他带来一些麻烦不是?
要是给上一点儿小小的好处,就能堵住韩晓康的嘴,那岂不更好?
而刚才小马说的那些话,其实就是王师傅暗中授意、让小马出面,先试探一下韩晓康的态度。
假如韩晓康怕事。
就像生产队大多数社员一样,在公家人面前,连屁都不敢放一个的话.
那王师傅他们,就能像对待平常用车单位那种法子,白拿10%的劳务费。
现在见韩晓康根本就不虚自己,他宁愿不干这趟买卖、掉头回去也不肯服软。
王师傅被逼的没办法,这才提出了只拿一半“劳务费”的优惠条件。
“全免。”
韩晓康开口道,“劳务费,我一个蹦子都不会给。你们别忘了,我这是替振兴区供销社,和餐饮服务社拉的海带和我个人关系真还不大。”
王师傅脸一僵!
向来都是他让别人受自己的气,何曾受过这样的欺负?
韩晓康不理他。
而是继续说道,“我不过是赚点小钱而已,算是我奔波几千里的辛苦钱,不过分。更何况,这一路上我还得冒着很大的风险、而且还垫了2000多块钱的资金进去。”
“要不是出于有了这批海带,振兴区的父老乡亲们,他们严重缺碘的情况,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若不是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话。”
韩晓康扭头,
盯着想发火的王师傅问:“你觉得我一个农民,年纪轻轻的,就能拿得出2000多块钱,那你们说说,我自己的日子能过的下去不?”
王师傅自持身份,没吭声。
还是小马负责出面捧哏,“在农村,谁要是有这么多钱,那小日子过的啧啧啧,简直就不摆了。
即便是搁在县城里,花上千把块钱买座小院,剩下的钱,也够他潇洒好几年了。”
“既然我拥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了,真有必要非得冒着人财两空的风险,去弄海带回来?”
韩晓康叹口气,“劳务费,我是不会给的,不惯伱们这毛病.不过,只要我们3个齐心协力,把这批海带给顺顺当当的运回去了。
我保证到时候分给你们,每人50斤海带,怎么样?”
凡事,都得留点余地。
如果韩晓康老是和王师傅他们硬碰硬,这一路上弄下来,大家都别扭啊。
合作共赢是主流。
斗争,只不过是在利益分配上出现了分歧,需要在斗而不破的前提下,争取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现在韩晓康拒绝付劳务费,但是答应给50斤海带,作为额外的报酬。
王师傅与小马对视一眼,最终齐齐点头:“要的,一言为定!”
50斤海带,原本价值也不低。
如果拿到鸽子市场上去卖的话,最少最少也能卖70来块钱,这就相当于王师傅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了。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时期海带拥有巨大的稀缺性,真的是很紧俏的!
可能很多人有疑惑:不就几片海带而已,又哪来的什么稀缺性?
如果明白了:即便是在四九城的涉外饭店里,凉拌海带丝,都是属于非常高档的菜品。
不但售价不菲,而且还经常限量供应。
用海带做成的食材,之所以这么紧俏,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它的口感好。
因为海带里面含有大量的赖氨酸、谷氨酸而后者,其实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在这个没有高科技与狠活的年代,大家还不知道味精为何物的时期。
海带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具有代替部分味精提鲜功能的最好食材。
其次,小本子对天朝禁止出口海带,稍微关心点时政的人都知道这条禁令。
反过来,
大家就更想尝尝,这个据说可以补碘、能够预防“大脖子病”的神奇食材。
但因为天朝刚刚引进人工种植海带、最终取得成功,才2年时间。
在大家都想买海带的氛围下,产量压根就跟不上的海带,能不金贵么?
所以在这个时期,即便是那些有点活动能量的城里干部,他们能够搞得到半斤海带,都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想想,谁要是一下子拥有50斤海带,拿出去得做多少人情?
又能换回来多少利益?
现在韩晓康提出来:事后给王师傅和小马每个人50斤海带,作为感谢。
两害相冲取其轻。
与其和韩晓康彻底一拍两散,那还不如干脆顺水推舟,接受他提出来的条件哩!
而至于说。
这次出去收购海带,所有的数量,都要经过坐着火车、已经抢先赶到潮汕的曾副科长确认。
那么韩晓康答应的这100斤海带,他究竟怎么才能搞到手?
那就不是王师傅,和小马该操心的事了。
杀猪捅屁股,各有各的招。
经过一番明争暗斗之后,现在驾驶室的3个人,就此行的利益分配达成了一致。
那么接下来的路上,3人就不再你防我,我防你,而是轻装上阵,轮替着开车一路向西。
翌日。
汽车依旧行驶在QXN地界上,但山势已经越来越陡峭,省道两旁的人烟,也越来越稀少。
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峭壁。
路窄弯急,让开车的王师傅丝毫不敢大意,林木杂草遮天蔽日,以至于视线非常的不好。
在这种地方开车,一切顺利的话可以早点赶到饭点去吃饭;稍有不慎,就得招呼附近寨子里的全村来吃席。
这个没办法:万一摔下几百米深的悬崖,不让全寨子的人来帮忙,那是肯定抬不上来的。
不管是人还是车,那么多碎片,肯定很费人手
这一段险峻的山路,是由王师傅在开,韩晓康则坐在副驾驶最边上,早就做好了随时跳车的准备。
由于QXN在这个时期经济水平落后,道路也差。
所以很多当地村民们的出行方式,除了用双腿丈量公路的长度之外。
对山区道路通过性好的拖拉机,便成了他们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