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谋算无外人心(2 / 2)
“可程贺两家合作多年。且贺大人官至两品,已是大权在握。程首辅便想撇开自己亦不容易,且贺家也未必会让其如意。以贺家之力未尝不可临死反扑。”
沈昭继而笑道:
“若是换作大人,率先知晓有人通敌卖国之罪扣押己身,该如何做?”
“自然是想法子撇清自己。”
“若是证据确凿?不可撇清又该如何?”
杨易一愣。
沈昭便笑道:
“此事非一人所为,自是要寻找替罪之人。杨大人以为程首辅会如何做?他历时数十载春秋始有今日之尊荣,岂能因此而毁于一旦?贺家在重要,在己身权势之前亦不过包袱而已,随时可弃。”
杨易闻言,却是微微蹙起眉。
“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举一动已然暴露于贺家眼中,若是贺家与程家早已串通一气,怕是只会同进退。即便程家不愿,贺家手中若握有把柄,亦可以此相挟。”
“话虽如此,可大人却忘了一事。”
沈昭的脸上露出几许冷笑来。
“为何时至今日,贺家能敢派商队前往边疆,钱财比之性命更重要么?归根结底还是贺家知晓,您手中并无确凿证据。单凭一份奏折便是死谏,亦难伤其根本。贺家有恃无恐罢了。”
说到这儿,她顿了一下,脸上寒意更甚。
“但若是我们手中有确凿证据,甚至程首辅比贺家更早知晓此事,他会如何防备,自然是先下手为强。且程首辅行事只会比我等更狠,他定会让贺家死无葬身之地,如此才可掩埋罪行。”
“此言大善。”
杨易心中顿时如醍醐灌顶,豁然贯通。程贺两家到底是以利相结,若有朝一日,利不复存在,自是刀剑相逼之时。
“既如此,那眼下我又该如何准备?”
沈昭微微一笑,道:
“大人眼下只需保持现状即可。奏折需保留,且与矿工身死一事之证据亦要牢牢抓住。至于死谏的念头勿要再动。不过未免贺家看出端倪,您仍要做做样子。
若是时机到了,自会让韩大人知会您入京言事。眼下,既已与您言明要处,那明日我便回京。与韩大人商议细节之处。”
“如此甚好。”
杨易点点头,却不免感叹了一句。
“后生可畏。我等弗如甚远。”
“大人谬赞,不过尔尔。”
沈昭回以微笑。
翌日一早,她便提笔给文翰堂写信,让人快马加鞭送至京师。
其一,借贺家小厮之嘴,言明贺道元升任工部尚书实为蓄意为之。他早已知晓崇仁皇帝不会让程党之中出现四位九卿。故意以此引诱王彻。
其二,在王彻之子身侧安插人手,必要时候,向其言及贺家私开铁矿一事,并言明贺家商队在榆林,宁夏两处皆被扣押,贺家欲将此责推至程家。
其三,一旦商队已在两镇被扣押,京师人数需尽快传播贺家将铁矿藏在药材之中,欲运至关外与人交易,而被边关将士发觉。
依沈昭看来,王彻之身份于程党而言,虽是中坚力量,却未完全进入核心。对于程贺两家所行之事,怕也是一知半解。
那便索性让他误以为贺家狼子野心,欲借此机会坑害程家,以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再者,程濂一旦知晓贺家升任工部尚书之时,竟然曾背着他联络王彻,只怕会气得肝疼。
而王彻对贺道元是恨不得啖其肉,哪怕是拼着让程濂厌弃的后果,也会将其中隐晦一一说来。他这般做法可算是将功折过,却换来贺家死无葬身之地,何乐而不为?
她将这些一一说明。
又另写一封信,寄往大兴。命薛柏一调用数人,前往贺家商队必经之地,潜伏在侧。只等时机合适,便混进商队,与此同时,亦要留人在外,保持联络。
至此,这个局才算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