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赴任6(2 / 2)
所以,很难避免一个人去政息的问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样的改革都会半途而废。
张璟一行虽然低调,但也并未刻意隐藏行踪,只是可惜的很。进入徐州后,一路经邳州、淮安、高邮、扬州,从扬州仪真入长江,沿长江直入应天府,当地官员竟无一人前来迎接张璟。
由此可见,南直隶官员对张璟的态度。
对此,张璟早有心理准备。他一个武臣,一步登天,转为了文臣,虽然南京六部几乎都是养老或者贬谪官员的圣地。
但南京作为陪都,配备了除内阁、都督府及司礼监等内府衙门以外的全部中央机构,却又多不配齐官员,六部缺左侍郎,都察院缺左都御史。但国子监、科道却是诸官俱备。这样一来,使南京设官既能满足实际需要,又不能自成体系。
但兵部尚书不同,朝廷确立了内外守备和参赞机务兵部尚书三位重臣共理南京事务的制度,与当时各省镇守中官、镇守总兵、镇守文臣“三堂”并立的局面相似。
所以,张璟这个兵部尚书是有实权的,尽管他的权力受到北京兵部的限制,但比起其他除了户部之外的四部,好了不知多少。
俞纲坐在洪武门东的兵部衙门里,心神有些不属,他并非因为张璟即将来上任而心神不属,这位老先生倒也没多大的官瘾,景泰三年时,当时景庙让他入阁,但却被固辞,到了朱祁镇复辟后,便把老先生送到了南京。
前几天张纯致仕后,给俞纲很大的感触,他也想致仕,可惜,并未得到应允。
俞纲招了招手,叫来一名胥吏,“新任尚书即将上任,叫大家准备迎接吧。”
不大工夫,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人纷纷来到了他的值房,“笠翁,有何吩咐?”
兵部郎中金亮拱手,笑嘻嘻的问道。
俞纲没好气的伸手点了点金亮,他就不信,金亮会不知道自己找他干嘛?
金亮也不恼,反正都是些闲散惯了的人,本来就是嘛,南京兵部管的事情虽然不少,但五军府和各地卫所不配合的话,也就没多少事儿了。
至于说五军府和卫所不配合,你们兵部是干嘛吃的?命令他们配合呀。
可问题是,但凡有点进取心的人,能来南京任职?既然你们不配合,咱们也懒得去多管闲事,得过且过呗。
至于会不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能有什么后果?这不是杞人忧天么,江南之地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能有啥?
“我等漂泊半生,如今须发苍然,却仍不免沉沦下僚,”金亮笑嘻嘻的拈着胡须,一边说道,“再看看人家,年不过弱冠,却已经是堂上官了,却让我等情何以堪?”
“子明不可乱说,”俞纲开口制止道,尽管他知道金亮或许并无恶意,但若是传到张璟那边,终究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张璟再年轻,也是诸人的上官,倒也不好随便开玩笑。
“笠翁,”金亮虽不以为意,不过还是转移了话题,“你昨夜的那副作品,可曾完工?”
俞纲作为本朝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字备受推崇,特别是在江南,因为俞纲是应天府人,在本地的名声更大。
对于他们这些仕途无望的官员而言,每日里不说应付公事吧,但处理起公务来总归没那么积极,他们宁肯把时间用在谈论这些琴棋书画上,也懒得去处理公务。
员外郎王勤也在一旁连声附和,“笠翁可曾完工?若是完成了,学生们今晚可又要叨扰一二了!”
“笠翁之书,炉火纯青,技近于道矣!”郎中范华也说道,虽然难免有吹捧之嫌,倒也不完全是,俞纲的书法的确算得上是此时的天花板了。
在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徐渭等大家尚未出世前,俞纲的书作,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特别是到了俞纲现在这个年纪,实可谓人书俱老,运笔自如,笔底苍浑,气象万千也,倒也承受的起金亮等人的吹捧。
“老夫方才心神恍惚,”不想俞纲摇头叹道,“恍然间省起一事,昨夜之书作,被老夫顺手置于案上,万一小儿辈调皮……”
“哎呀!”众人齐齐惊呼,一副难得的传世之作,若是被后辈无意间给污损了,那得多可惜!
“笠翁何不差人回府看看?”金亮酷爱书画,书法一道虽不精擅,但于绘画方面颇有建树,因此,对于得意之作或被损毁,有着切肤之痛,连忙催促道。
“已经差人回去了,”俞纲叹气,“老矣,老矣,这健忘的毛病越发的严重了。”
俞纲今年六十有三,在这个年代算是高寿了,人年纪一大,各种各样的毛病自然就免不了,比如健忘,所谓健忘,就是遇事易忘,多为年老体衰之症。
“哎呀,”俞纲拍拍脑门,“光顾着说话了,险些忘了大事,走,走,咱们去迎接新任的部堂。”
虽然一群老头子去迎接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有些诡异,但这就是官场,官比人家小,年纪再大,又有什么用处?
“那就走吧。”金亮叹了口气,倒不是他对张璟有什么意见,而是闲散惯了,新来的上官不知道什么脾性,万一是个严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