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赴任7(2 / 2)
说白了,卫所制到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反而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张璟现在没那么大的分量,说了也没人听。
话又说回来,卫所制其实跟漕运一个道理,“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这是既得利益者们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的阻挠的手段罢了。
遇上太祖、太宗那种在位时间够长、手腕够硬、态度坚决、心也够狠的铁腕人物,想要整治这些破事儿,还是能够成功的。
问题是,此时的大明缺乏这样一个铁腕人物。
后来的张太岳算一位,可惜,他只当了十年的首辅,再给他十年,大明或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在徐欣、王平、王方等人的协助下,张璟开始熟悉本部事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事务性的东西,看的再多,也不如结合着案例、公文之类的从头捋一遍所获多。
张璟此时正是在做这项工作。
他来南京可不是来养老的,荆襄流民之事不发还好说,一旦朝廷决定动手,南直隶的重要性便体现出来了。
做的好,是张璟这个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应该做的事情,做的不好,那就是渎职了。
兵部内部的事务其实没多少,责令有司好好处置也就是了。
让张璟感到迫在眉睫,不敢有半分怠慢的是“参赞机务”这个头衔所赋予的权责,操练军马、抚恤人民,禁缉盗贼,振举庶务,那样都不轻松!
事有轻重缓急,张璟深知自己最为紧要的任务乃是为将来湖广处置荆襄流民做好后盾,甚至若是事态危急,更需要他率军支援。
整顿南京卫所便是首当其冲的大事了。但卫所士卒的军籍归五军府掌管,而南京虽有五军府,但并无实掌,只是虚衔而已。
南直隶卫所属中军都督府、中都留守司直辖。中都留守司于太祖十四年始置,防护明皇陵,隶属中军都督府,下辖八卫一所。南京其余诸卫则由中军府直辖。
明代军籍分为户口、收军、清勾三册,俱由五军府执掌。户口册,即军士原籍郡县所编造之军士家属户口册;收军册,记载卫所编制及军士数额;清勾册,记载军士逃亡死故情况,遇军士缺伍,按册勾丁补伍。
张璟想要查明南京诸卫士卒状况,想要佥补士卒,离不开这三册,特别是清勾册。
此时,孙镗掌中军都督府事,张璟跟这位可是有点龃龉的。当年张璟任职锦衣卫时,曾查到此人掌京营操练时,倒卖军器甲仗,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梁子肯定是结下了。
哪怕张璟有朱祁镇的敕书,孙镗不配合的话,且不说南北两京相距千里,就算张璟在京师,也没什么好办法。
这位可是所谓的“夺门功臣”,虽然朱祁镇此时不许大家再提“夺门”,但勋臣这个团体的特殊性,使他们深受皇帝的信任,只要他们自己不作大死,就不会死。
所以,哪怕张璟有皇命在身,孙镗要是不配合,张璟也没什么办法。
就算孙镗配合,把三册给了张璟,张璟的清勾就能顺利的实施下去吗?很难的,那些军头那个会老老实实的被张璟牵着鼻子走?
闹起来,算谁的?朱祁镇肯定不会觉得是卫所的军头们怙恶不悛,反而会觉得张璟行事操切,正如张太岳所言:然人情习玩已久,骤一振之,必将曰此拂人之情者也;又将曰此务为操切者也。
说白了,其实就是尾大不掉。
难道事情就不办了?
不办怎么行?一旦湖广局势糜烂,蔓延至南直隶怎么办?又或者,湖广一旦糜烂,朝廷命他挥军西进,却因兵力捉襟见肘而无法成行,怎么办?
真到了那一步,朝廷不会说南直隶卫所糜烂,反而会说张璟这个参赞机务不称职。
因为比起追究卫所糜烂的责任来,追究张璟一个在朝中没什么根基的人更加简单。
反正,只要处置了张璟,既有人背了锅,也不会损害某些人的利益,皆大欢喜。
至于被冤枉的牺牲品张璟,你一个背锅的,有啥好说的?老老实实的背你的锅去吧。
“司马且不必忧急,”徐欣见张璟盯着南京各卫的舆图愁眉不展,当然知道他在担忧什么,“此事绝非司马一己之力可为之矣,内外镇守皆有其责,司马可徐图之。”
张璟点点头,这就是幕僚的作用,一个好的幕僚,总是会在最合适的时机,提出相应的建议。比如此事,张璟就有些钻牛角尖了,妄图以一己之力,将南京诸卫的沉珂整肃一清。
只能说张璟太高看自己了,这无关乎能力,他张璟能力再高,在没有相应的权势支撑下,独自去面对一个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怎么可能不被碰的头破血流!
“多谢伯舒提醒,”张璟收回目光,微微一笑,“是本官智迟了。”
是啊,有内、外守备,大家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我张某将来的日子要是不好过,你们几个也别想好过了!所谓“事体相埒,职位相等,胜则同其功,败则同其罪”可不是一句空话的。
眼见天色已晚,张璟收拾东西,出了自己的尚书公座,赫然发现,偌大的官署内,除了值守的胥吏之外,竟然空了。南京兵部这还是南京众官署中与户部权力最重的两个部门之一,由此可见,南京这些衙门的官员们是个什么成色了。
难怪这些人被称作“隐吏”呢,个个都跟开了隐身一样,转眼间就不见人影了,不叫隐吏叫啥?
张璟摇摇头,算了,就算整顿部务,也不必急在一时,有的是时间。
出了兵部大门,李锋、齐亮,以及先行一步来到南京的楚成、秦武正在等候,见了张璟,纷纷抱拳行礼,“见过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