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真实的故事(1 / 2)
“就刚才那个穿军用大衣的人就是啊。”
沈正人稍微想了一下马上就想起了那个人的面相,笑着说:”啊!知道了,是!“
“这长时间了你也知不道他叫狗头?”韩冬梅说。
“你说那个我以前还真知不道,他这是第一回给我货。”沈正雄笑着说。
原来,狗头姓苟,人鬼头,趁人多船主不注意得偷的时候,常常就在船上偷几个鱼啊螃蟹的,很让人看不起,后来就得了这个名字,时间一长,管他叫的人也多了,狗头并不在意。
“狗头跟你说是多儿钱来的?“韩冬梅问。
沈正雄笑着说:”他说是一块一。”
“这狗头可会撒谎了,他也是一块零五从一个船上卸的货。今天还有我俩和他一块从船上卸的。哪回他都想法这样那样的管人家多要点!“韩冬梅说。
李黎笑着说:”那阵我看见他还去志强那问价了,志强没要。”
沈正雄问:“志强收的多不?”
李黎说:“照你这可差老远了。”
沈正雄说:“他主要是收海脐,他收的海螺也是给我。”
“这我知道,我刚才就把海脐给他了,他让把海螺给你送来。”
·
“李黎,你把这海螺给正雄送过去吧,他怎么也能多给你点。我也是给他收的。”安志强说。
·
沈正雄给李黎的海螺过了称。
一百二十二斤。沈正雄让沈正人给李黎按一块二算。
李黎听了说:”正雄,这可绝对不中,你多少钱收的就给我多少,要不下回我就没法给你送了。“
沈正雄四下的看了看,说:”我给志强也是按一块二算的。我怎么也挣钱,给你多少你就接多少,快拿着!“
李黎说:”正雄,这说啥也不中!我和志强不一样,他是给你代收,没准他兴许掉秤啥的。可我就是从船上往下一倒动,你这还得跑到外边给人家送,人家那边没准还得说好了赖了的,更不容易!“
沈正雄说:“你俩也不容易,扔着孩子,跑一大天的,快拿着吧!”
可李黎还是说:“不中,这说啥也不中!”
看他们争执不下,这时沈正人见了就说:“俩大哥你们谁也别争了,那样的话就也按一块一毛五算。这中了吧!”
“兄弟,那也不中,你就按一块一算,听我的!”李黎说。
这时沈正雄说:“李黎,这回就快别再争了,看让人家看到了还不好。”
这时韩冬梅说:”那要实在这样,咱就拿着吧!不过下回可真的不能这样了,你多少钱收就是多少。给你最起码我俩心里也有底,万一哪天真要掉秤了,或者价买的高了,我就如实跟你说。“
沈正雄马上的说:”好,掉多少秤,价高了就告诉我。不过往后你俩不管啥时候给我送来,我都给你俩比别人高五分。别嫌少就中了。“
李黎说:”你可千万别那样,真的!“
沈正雄说:”别再说了,我给你多少你就接多少,少了也别吱声,这中了吧!“
把话说到这份上,李黎也就实在是没了办法,但能看出心里有一份感激。
沈正雄在以前的时候曾听人说过这样的话:“玩牌最能品人。”
但他觉得,其实买卖也能更品出一个人是啥样来。
回到家里。沈正雄对沈正人说:”往后我要没空你和你二哥或你三哥去收货的时候,尽量灵活点,人和人都不一样,常给咱货,觉得挺实在的,他说掉秤了或者不挣钱的,要差不多就给他补上。但人多的时候说话就注意点。尽量恰到好处。“
”嗯,放心吧,大哥!“沈正人听了,答应道。
晚上,沈正雄躺在炕上,联想到一天的买卖,忽然想起了父亲曾经给他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并说这是真人真事,而且就是三弟媳妇常达美现在这个二姨夫的父亲。
·
那还是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那时候。
有个山东人。由于家乡闹灾荒,和弟弟“跑盲流”(当时把到外面去闯荡叫做跑盲流。大概是指走哪算哪,也不知究竟要到哪去的意思吧)的时候却跑散了,哥哥一直不知弟弟在哪,弟弟更不知哥在哪。
好长一段时间了,哥哥由于思念弟弟,总觉得对不起他,更觉对不起父母,由于不知是死是活,有时还会落泪。后来他到了沈阳。在那落了脚儿。
再后来,他凭着自己用苦力挣来的一点钱开了一家油坊,并且娶了媳妇。
由于他能够从人这一辈子都不容易的角度去考虑做生意,一开始就主张微利。
可能也是他比较懂得经营,油的质量好而且又有信誉,大家都愿意来买他的油。并且慢慢有了名气。
但后来家乡的父母也一年年的老了,一是身边没人照顾,二是怕一旦有个啥差错,恐怕见不到自己的儿子,就来信让他回去。
在外漂泊的人,也往往都会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想法。
山东人想到这几十年里,自己在外面也挣到了钱,而父母却在一年年的老了。又一想到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他们不知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累。就也渴望能够与父母亲人团聚。回去尽一份当儿子的孝道。
临回家之前,他把油坊转给了自己的管家,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
而回到家的这个山东人,就是常达美现在这个二姨夫的父亲。
山东人辗转回到了家里。
一见到已经变的是那样苍老了的父母,不由带着妻子儿女一家人,一起跪在了老人的面前…
但以后每逢临近过年的时候,他竟完全出乎意外的会收到一笔钱,但却没有地址。
这会是谁呢?他经过苦思暮想,把想法跟父母家人说了,经过商量以后,在父母和妻子的支持下,他决定去趟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