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真是缘分啊(2 / 2)
可是,张祚叔却以死相逼,严命家人继续往前走,三叔拧不过张祚叔,只能带上其他家人垂泪而去。
富贵和其母则抵死不从,无论如何都要留下来陪着张祚叔,张祚叔也只能深叹口气,屈从了。
张祚叔一家三口抱着必死之心,静静等待‘捕猎队’搜寻而来,天可怜见,‘捕猎队’近在咫尺竟折返了,张祚叔一家三口就此逃过一劫。
在寻找三叔一行人而无果后,张祚叔一家三口只得藏身于群山之间,建屋立宅、垦地播种,住了下来。
张家人都是捕猎好手,富贵和张祚叔捉了许多野鸡来养,时常还能捕到野猪为食,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直到富贵十三岁那年,张祚叔婶二人在一场伤寒中双双病逝,只余下了富贵一人孤苦伶仃地活着。
一人生活在深山老林里既寂寞又困顿、实在不便,富贵只得冒险进城求生,此后,他以打长工为生,再后来,富贵入赘于成都余家。
到了余根柱父母一代,余家仍一脉单传,只有余根柱一个孩子。余根柱也曾娶妻,只是未等留下一儿半女,他的妻子就染病去世了,无奈之下,鳏孤的余根柱只得卖身于沈家为奴。
沈家虽是豪富却仍算仁良之家,对待下人有其规矩,在沈家的三十多年里,余根柱未受太多委屈,这也是沈三山与我相交的底气所在。
余根柱的年岁已高,身体虽无严重病症,却也并不算康健,一些老年人的疾病常常困扰着他,所以他不便也不愿离开沈家、随我居山住林。
在沈三山百般保证之下,余根柱被他以家中至亲长辈好好照顾着,五年后,余根柱在平静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五年,余根柱才享受到了真正舒适的生活,这是我为张祚叔和富贵弟做得唯一一件事。
自打见到余根柱,寻找亲人之事亦不再困扰我的心境,我彻底放下了继续寻找三叔一行人的念头。而今,唯有献上最真诚的祈祷和祝福,祈愿三叔等家人在异地他乡能够寻找到安宁、安康的幸福生活矣。
出于对沈三山的感激,我满足了他寻仙学道的愿望。
在我的推介下,他那些有意学道的子女全部进入道观、坤宫,效仿道家前辈寻仙问道。沈三山本人学道之心更是真诚,他虽出身于世代富贵之家却毫不计较学道的艰辛,他是我居于青羊宫期间,除肖云明和小顺然之外,性情最为相合之人。
诸事已了。
现在,唯一还能困扰我心境的就只剩下许于朱元璋的最后一个承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完成它,只因,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无法割舍的念头,它一直在催促我,要我快去寻找心中的答案,尤其来到巴蜀之地以后,那种被催促的感觉更加明显了。
我很清楚这种感受的出处。
当初,我和斯科特等七人在穿行大沙漠之下的暗河时,那种被阴能量丝丝缕缕包围着、濯洗着的美妙感觉,一直使我沉醉、令我着迷。
在这巴蜀之地亦同样有那种美妙的感觉,但依然比不得身在非洲大陆感受到的净练和浓郁,我只想知道当身处穆飞德所说的圣山时,又将体会到怎样一番美妙的感觉呢?
高山流水、青石翠柏,友人两三、操琴品茶,谈古论今、讲佛言道,兴来起舞、归若暮禽,好一派人间仙人的景态,这就是我此后十年间的巴蜀生活了。
在飘摇却自在的心境中,在那似有似无而常人莫察的阴能量浸泡下,我体内的气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由脉络而入筋肉,气入筋肉、神归于宁,一时间,我仿若真有飘飘若仙的架势了呢!
此后,我偶尔会离开巴蜀远足,或悄然回返邵武、探望尘世间的张家后代,或翩然登上武当、金台瞧一瞧弟子们的修行和近况,却不会让他们察觉。只会在离去之际,才悄悄留下书信告诉亲人和弟子们,我依然活在世上。
无论去往何方,无论在何处驻足,最终,我都会回到青城与鹤鸣的幽静,正如肖云明所言,这里才是寻仙问道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