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国公(1 / 2)
宸王一行直到元宵节后才终于抵达长安。
他去往西陲之前就已经封王建府,所以在京中是有府邸的,只是此番回京并非皇帝敕赦,遂安置在了国邸。
随后李承晔给皇帝上了一道折子,说是一路上遭遇不明人马围堵阻拦,耽搁了些功夫,他本人也受了伤,要等休整好了再来述职参拜。
这一道折子一递上去,便在朝堂上激起千层浪。
首先乱起来的是内阁。
阁臣沈修竹一拿到这本奏折,只见其上言辞疏狂,用语更是对皇帝毫无敬意。
沈修竹惊骇不已,将折子如烫手山芋般丢给了同僚苏元贞。苏元贞看似是个老实头,平日里不闷不响的,可遇事绝不含糊,几经推辞不下,最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跪倒在张寿面前,又将这山芋捧给了张阁老。
内阁这边乱作一团,京中的四大门阀自然也清闲不了。尤其是卫国公杨府,自打宸王入京后,府门口迎来送往,就没闲过。
派出去的人非死即伤,杨忠死活都想不明白,当初宸王离京时手头再无任何势力,几乎可以说是走投无路,实在是因为宣帝一片爱子之心,这才得以保全性命。可不过才短短三年时间,他的势力竟然在西陲迅速坐大,训练出一支几乎能与皇城禁卫军相比的亲军,更令人恐惧的是,他们在京中对此竟然一无所知。
当阁老张寿亲自将宸王所上奏折摊在他面前时,他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当初一念之仁是放虎归山了。而如今李承晔显然早已察觉,下榻的邸馆更是密不透风,连一丝消息都刺探不到。
几番争议,最终这个难题还是摆在了小皇帝李霖意的御案上,随后几位公侯阁臣便被皇帝传召至承明殿内议事。
李霖意看完宸王的折子,扶额静思良久。
整个大殿内鸦雀无声,半晌,他才抬起头来问:“从西陲至长安,途经甘州、凉州等地,自朕登基以来,从未看到甘凉之地官员有关于其治下匪患之事的奏报,怎的九王叔回京途中竟有匪徒阻拦行刺?还致王叔受伤了?”
众臣对于小皇帝看到折子后的侧重难免有些无言以对。
长宁侯府世子卢怀瑜如今正领着殿前副指挥使之职,今日也被召来问话,也是他最先得知宸王回京一事,闻听圣人垂问,正要上前参奏就被他爹卢鹤龄一个眼神给制止住了。
李霖意自然也看到了他们私底下的动作,等了片刻见无人回话,遂指着张寿道:“阁老,你来说。”
张寿依言上前,躬身揖礼后觑了一眼拱手立在左侧的杨忠,开口道:“甘、凉二州刺史均是景和元年经由吏部考核后方才上任的,以往先帝对其颇有称赞……”
见皇帝神色似有不虞,便又道:“只是甘、凉二州到底远离京都,地广人少又兼之民风彪悍,以往也偶尔有匪患出没,但都是小打小闹,地方上也就派兵镇压了,所以并不曾上报于御前。此次宸王回京或许只是凑巧碰上,这才起了冲突,以致殿下受伤……只是宸王殿下此番未得敕令便私自领兵回京,臣惶恐,实在不解其意,亦不知该如何应对。”
“哦,”李霖意沉吟片刻,又看向杨忠问:“杨国公怎么看?”
杨忠只好躬身答:“臣也疑虑。虽说先帝驾崩,陛下新登大极,宗亲藩王是可回京谒见的,只是宸王当初是与宣宗贵妃徐氏母家——永平侯府谋逆一事有牵连,这才流放西陲,如今未得敕令而回,只怕是这背后另有图谋。”
霖意似是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低头又看了看案上的折子,再抬首时神情中已俱是讶然之色:“另有所谋?朕实未想到此处,还请国公详细说说宸王究竟所谋为何?”
当年宸王离京时,李霖意尚且年幼,就算有所耳闻,也并不知晓其中内情,自然也不似先帝那般将李承晔看作是帝位的威胁者,所以杨忠本意是想借机引起皇帝对宸王的疑心而已,却未曾料到李霖意会直言发问。他心头一阵慌乱,只好拱手道:“这……臣实在不知。”
霖意转头又追问卢鹤龄:“那卢侯呢?卢侯是否知晓?”
卢鹤龄连连摆首称:“臣亦不知。”
大殿上又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卢鹤龄思忖片刻,又说:\臣只知宣宗皇帝当年只是遣宸王去西陲就藩,并未有明旨或是口谕令其非召不得回京,而先皇在位时他亦每年以藩王名义上贡,若说其此番回京别有图谋,臣倒并不这么认为。\
杨忠听完卢鹤龄之言,只觉得气结于胸,立时对他怒目而视:“卢侯爷!你明知宸王与永平侯谋逆一事有牵扯,宣宗皇帝这才将他遣至西陲。他如今私自领兵回京,如此蔑视天威,蔑视陛下,你竟还言语之间为其开脱,到底是何居心?”
他还欲再说什么,却见张寿暗自向他使了一记眼色,便只好垂首作罢。
卢鹤龄却只拱手而立,对杨忠的发难不置一语,甚至连一个眼神都未施舍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