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本是同根生(2 / 2)
这件事后来还有没有发生什么,赵春花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赵富那是真喜欢这首诗,那段时间一回家来就听他在背着,数不清多少次。
连带着什么都不懂的赵春花,进进出出听了一段时间,都记住了其中的几句诗——什么什么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来赵春花还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指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互相逼迫,互相残害,弟弟作了这首诗,提醒和控诉哥哥,这是人间悲剧,手足之间为何要走到这互相残杀的一步?
哪怕是不知道其中的典故的缘由,赵春花也会觉得这确实写得好,难怪赵富会那么喜欢的。她没有读过什么诗,她也很喜欢这个。
而像是想到这种多年媳妇熬成婆又希望一代代的媳妇儿也继续这样熬下去,赵春花不知为何,第一时间也会想到这首诗。
手足的相残,是一种相煎太急。
婆婆和儿媳妇,虽不是同根生,可她们在世俗里的处境和经历,如此世世代代,皆是相同又相通的吧?
无论是婆婆将走过的路吃过的苦这一口浊气都发泄在儿媳妇身上,要求儿媳妇们也走她们的老路,吃她们吃过的苦受她们受过的罪如此才叫公平。
还是儿媳妇们对于已经在这条路上走过很多年的辛苦养育了儿女的婆婆不抱以任何同情,不能有任何同路人的共鸣,反而用抢了人家儿子的高高在上的胜利者姿态去加以苛待于不敬……这二者,又何尝不是豆和萁?何尝不是一种同根的相煎呢?
是以,赵春花内心是从来都很反感三姑六婆说的,找儿媳妇就是要找“听话”的这个标准的。
哪怕有些想找听话的儿媳妇的婆婆,现实中也并不是什么真的恶婆婆。
那她也坚决不要,不喜欢。
听话,是要听良言,听道理,不固执己见,做错了事能听人劝。
不管说话的人是谁,只要说得对,说得是真理,是在为你好,听这种话,那从才叫真正的听话。
旁人说陶向予一看就是个“不听话”的儿媳,那敢情好,正中她下怀了!
反正她并不需要陶向予能事事听她这个婆婆的话,她家又不是要娶个牵线木偶!
……
再说到孝顺一事,正相反,赵春花也觉得,陶向予内心是有真正的孝道在的。
只不过跟世俗人眼中的那种孝道,即愚蠢的、盲目、卑微的那种孝道,是并不符合、不相苟同的。
却恰恰是赵春花很暗自欣赏的。
包括陶向予这个看似文弱的身体里,还有很多在其它年轻女同志身上没有拥有的特质。
只能说,旁人计较的那些选媳妇儿、选儿媳妇的所谓实惠条件,如果他们足够了解陶向予,就会发现,该有的她其实都有,甚至于是更上一层楼的。
而有一些条件,根本就是世俗给予女人的枷锁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