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注音法(2 / 2)
一旁有个也是行商打扮的家伙,是茶馆的常客,看上去像个消息灵通之人,听到这样的感叹,悄悄凑上前来:
“虽然这帛书看似无用,但听说一个月之后,刺史要亲自试试考察百姓文字。若是答得好,认的字多,还会发粮呢!”
“真的,有这等事?”粮商瞪大眼睛,有些不敢相信。茶馆中吹牛者不少,不差眼前这个。
“官府文书中写得清清白白,赶紧去看。听说还有军爷会来挨家挨户教认字。”
那消息灵通之人拍拍胸脯,一副不可置辩的表情。何况他提到了官文,据说那官文可是从无虚报。粮商仔细想想,只得点头称是。
“嘿,这刺史真是个痴人!军爷不去打仗,却来做教书先生。”
“有粮拿就不错了,哪来这么多闲话!”
粮商高兴地又翻了翻手中的书,心情好了不少。看来这大概是刺史的辕门立木之计,提一些无用之事,立信于百姓。
他并不知道,茶馆中那人,正是新军的细作。
原来,相比官文用的桑皮纸,缣帛可要贵上许多。但因为易于保存,所以桓景横下一条心,掏出了府库中收藏多年的帛子,制成贵重的帛书。毕竟和官文不同,识字课本是要让百姓常常翻阅的。那么如果简单的桑皮纸书,不出两年就朽坏了,是显然不符合要求的。
但若是要让百姓自发识字,简单发一个识字课本肯定是不够的。不光需要新军派兵作为教师,还需要奖赏,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好在现在并没有出征的计划,匈奴人正被刘琨牵制,也无力南顾。所以自己只是固守一地,军粮倒并不紧缺,用来鼓励百姓识字,倒也并非坏事。至于待百姓识得一些基本的文字后,就会知道识字的好处,光是看懂官文,就能不受士人的诓骗。
何况桓景的目的,不光是在让百姓识字上,还在于甄别自己治下,还有无贤能之士。所以在初试之后,对于多半是寒士的优胜者,自已还会再亲自过问一遍。
长期来看,自己征召官吏肯定不能局限于新军一处来源,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读书认字。那么这次识字测试,也算得上是一次小小的科举。百姓若是能认识到读书识字还能入仕,估计会更加踊跃得开始学习知识。毕竟做官对于古人可是天大的诱惑。
不久,不光洛阳,其余三郡亦收到了类似的帛书。只等着一个月的期限一到,五月冬小麦收获之时,桓景就能拿出刚刚割下的麦子,赠予饱学之士。
网已经投下去了,就看自己一个月后能不能捞到一两条大鱼。查看完最后一批帛书成功发送的消息,桓景高兴地将公文放在身旁,撑了个懒腰。
这时,门房突然冒冒失失地闯进了屋子:
“不好了,葛仙人他……他那作坊着火了!”
“什么?”桓景大吃一惊:“快,快带我去救火!”
他心情一下跌到了谷底。自己正交由葛洪于城外翻阅并复制张华典籍中的技术。若是此时着火,不光会伤及葛洪性命,自己损失一位人才;更重要的是,张华的那些典籍,还皆在葛洪处保管着!